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基金会是近年来各地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作为公益慈善的新组织和新形式,社区基金会被赋予了推动社区发展、传播慈善文化、筹集社会资源和培育社群的重要使命。
华东理工大学“益”起同行实践团队选取上海为主要实践区域,上海积极响应中央关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推动社区基金会的制度化建设,发布鼓励扶持政策提供政策保障。同时上海市、区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信息公开,举办新力杯和壹棵松杯社区基金会公益创投大赛,在社区基金会的能力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全市推动成立社区基金会,真正促成了社区基金会行业的发展。从全国情况来看,上海的社区基金会发展长期在全国走在前列,因此上海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和运作模式对全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基于此,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益起同行”实践团队采取座谈会、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多种方式深入到上海14家社区基金会开展调研。梳理分析上海基金会发展运作及其参与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致力于促进社区基金会和社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一条基层治理生动创新实践之路。
团队发现,从各区分布上来看,上海社区基金会的分布非常不平衡。虹口区、徐汇区、杨浦区、普陀区、长宁区等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浦东新区2/3的街镇成立社区基金会,其他区的基金会数量则相对较少,特别是黄浦区、静安区等中心城区的社区基金会相对滞后。宏观概览后,团队成员深入一线,通过邀请社区基金会从业人员介绍、资料阅读、参观走访、参加座谈、进行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细致全面地了解社区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品牌体系、日常运营、资源筹措、五社联动等基本情况。
基于丰富的一手资料,团队深入分析探讨社区基金会融入社区治理的独特建设经验和路径。团队发现,桃浦镇社区基金会注重社区基金注重社区基金会平拍项目建设,其项目不断迭代升级,“小桔灯·童心合意”历经1.0 到 3.0 阶段,推动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助人理念的实现;漕河泾街道社区基金会开展的“益线牵”项目建立了志愿者的培育和激励体系,通过聘任、培训、分享和星级评定进行正向鼓励、定期赋能,提升志愿者队伍素质,打造多支全方位、多能力、多层次、高素质的能自我管理、自行运转、自我成长志愿者队伍;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基金会与新天地国际社区丰富的商业资源、社会资源相结合通过引入资源、构建平台、促进沟通以及提供项目资助等手段,探索更有效地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难题的方法......
为推广社区基金会好的经验做法,团队基于上海市14家社区基金会的调研,梳理出了好的社区基金会的6个一级指标,构建了示范型社区基金会的六边形模型,系统指导社区基金会改进工作;针对社区基金会所面临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内生动力不足、对行政力量高度依赖等现实困境,团队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编制《优秀基金会案例集》,为社区基金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此外,团队制定《社区基金会发展参考指南》,为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参考指南和提升的路径方法;从社区基金会管理体制、自主地位、嵌入社区、企业联动和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六个方面建言献策。
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深入社区基金会融入社区治理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社区基金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基层治理创新!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